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界杂志 > 2014年第九期 > 封面文章 > 正文

产业转移:一体化的风向标

摘要:产业转移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步伐有所加快。然而,一体化进程不会一蹴而就,产业转移成为本轮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难点之一。眼下,三地正围绕“哪些产业迁出去、哪些产业引进来”紧张布局策划。换言之,产业转移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

  近期,三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动作,似乎要打破当下一体化速度过慢的局势。7 月31 日,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率领河北省部分市长赴京,就京津冀框架下承接相关产业与北京方面进行探讨,并一口气签署了七份区域协作协议及备忘录,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对此,天津也不甘落后。8 月6 日,天津市与北京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明确表态下半年将“抓紧推进京津冀等重点区域规划的编制”。至此,被坊间称为“一号工程”、胶着了多年的“京津冀一体化的区域规划”即将真正落地。

  顶层设计先行

  具体来看,河北与京签署的协作协议及备忘录包括《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共同加快张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协议》、《共同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协议》、《共同推进物流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等。

  为能精准承接北京重点项目的转移,河北省对此真是下了一番功夫。首先确定了部分重点承接地区及其功能定位。例如,定位承德承接中关村的相关产业,打造中关村承德产业基地,北京新机场空港新区规划范围则是廊坊市的广阳、永清、固安,保定市的涿州部分区域,用以承接北京优质要素和产业转移,发展金融服务、总部基地、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承接首都功能转移。唐山曹妃甸区新型工业化基地,承接北京石化、装备制造、钢铁等产业转移,合作发展港口物流、海洋经济、海水淡化、节能环保等产业,并将与京津合作打造环渤海自由贸易区。保定白沟则是利用原有商贸优势,建立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商贸、仓储物流产业体系。

  对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继敏向《财经界》记者表示,仅从协议的名称来看,与河北省的期待仍有一定的差距。河北主张的是承接北京相关产业的转移,筛选出49 个产业园区,绘制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地图。而北京除了提出共同建设曹妃甸和新机场之外,更多地选择在物流和市场一体化方面进行合作,几乎没有明确提出疏解某项产业职能到河北。以此来看,双方的利益博弈仍在进行。

  再看天津方面,上述京津签署的协议分别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关于加强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协议》、《关于共同推进天津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

  从京津双方签署的六项协议来看,京津“双城记”朝着具体化、项目化、常态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北京企业到天津投资占到了天津吸引外部投资总量的三成,上千家中关村企业已在天津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此次签署的协议,将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平台。通过搭建技术和产业转移平台,京津将共建一批高端研发机构。

  “听市长也要听市场”

  虽然地方政策已有一定的支持,北京产业转移,更多需要市场调节,需要有成熟的承接地,无缝对接,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才会达到初衷。

  赵继敏认为,京津冀多年来没有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根源在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没有切实做好各自的分工。实践证明,单纯通过行政区的地方或部门去推动难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合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终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加以解决。

  今年以来中央高层的重视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为打破地方和部门的藩篱,塑造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奠定了坚实的行政基础,但要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各类利益主体从尊重市场规律出发,将区域一体化发展放在长期性、系统性、集成性基础上,政府“有为”而不越位,“市长”、“市场”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了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市场将起到更大的作用,听市长,也要听市场,将“市长”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基础性引导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区域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定程度上,‘市长’负责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市场决定企业和产业的最终走向,市场遵循‘人往高处走的原则’。”赵继敏表示,京津冀一体化,主要目的是缩小过大的区域发展差距,疏解北京过多的功能和人口。市场机制下,区域差距并不一定就会缩小。事实上,按照“循环累积原理”,可能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是最核心的资源,而优质的人才总是向那些公共服务好的地区集聚。因此,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在根源上,还需缩小区域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甚至给予一些将要转移的优质人才享受同北京同样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才能真正推动人才的流动、产业的转移,以及首都多余功能的疏解。

  不可只瞄准“低端产业”

  作为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焦点之一,大型批发市场的转移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谈及此,赵继敏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不能只瞄准‘低端产业’。”事实上,有研究指出,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均有大量的批发零售业存在,越是发达的大都市,越是高端和低端产业相混杂的结果,因为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之间有着隐含性的联系(比如高端人口需要低端人口提供家政、安保等各类服务)。将城市功能疏解只瞄准批发市场等所谓的低端产业,最终的结果是产业无法真正疏解,城市进一步膨胀不可遏制。

  为此,记者对北京市大红门批发市场进行了实地走访。在走访中,商户刘先生告诉《财经界》记者,他在这经营服装生意已经数十年了,自前段时间大红门批发市场要整体外迁的消息传出后,自己就很是担心。“我们都是从外地来的,近几年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下,生意经营的还算不错。我们已经有了稳定的住所,子女也在京接受教育,也算是在北京扎根了。如果我们的市场要外迁的话,客流量能否有保障,生意还能否稳定,子女教育该怎么办?”刘先生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苦衷。

  在北京,有着像刘先生这样苦恼的人不止他一个,多个大型批发市场的商户都有着这样的感受。显然,北京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和优质的生活设施为批发市场的存在提供了最佳的条件,而这些是河北新建的批发市场还不能完全提供的。因而,最终批发市场能否在河北发展壮大,会不会被市场所选择,可能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据《财经界》记者走访发现,对于即将要搬迁的商户来讲,其中大部分已经在北京扎根的商户并不愿意走, 他们在北京买了房, 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们宁愿选择留下来, 与当地产业就地升级。一位权威人士称,北京产业转移思路将按照零售升级服务北京、批发

  转移服务全国、低端退出腾笼换鸟的工作原则,以“关、转、升”为路径,对于低端及不符合行政审批手续的市场责令关停,对于区域性、生产资料性的批发市场、仓储物流设施逐步向外省市迁移,对服务北京市民的生活性消费品市场进行升级优化。

  最后,赵继敏告诉《财经界》记者,市场经济下, 政府应该做的是创造政策环境,引导产业转移, 以及制定交通一体化规划, 建立京津冀地区协调机制等, 从而减少三地行政摩擦;疏解教育, 医疗等优质服务资源等方面, 降低区域交易, 沟通成本,解决三地发展的共性问题,让资本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地区, 产业链在区域内根据资源禀赋自由配置。

关键词:风向标,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