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证券 > 正文

“沪港通”通向哪里?

摘要:可以预见,随着“沪港通”机制的正式开通,A 股在向海外投资者开放的方向上又迈进了一步。


    沪港通即将开启,上交所与港交所也展开“ 全球路演” 之旅,积极地对欧洲包括伦敦、爱丁堡、法兰克福、巴黎等城市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投资者进行宣讲和沟通。
    所谓沪港通机制,是在上海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之间建立的交易及结算互联互通机制。通过此机制,两地投资者可通过本地市场的交易所参与对方交易所上市的指定股票进行交易。
    “总体上讲,海外投资者对通过这一机制投资A 股兴趣很大。”中金公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王汉锋在接受《财经界》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此次路演的参与者,他深切感受到海外投资者对中国A 股市场的兴趣。“通过长时间的关注,他们对沪港通都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们此次沟通话题已经由‘要不要投’转向一些具体运营层面的技术细节的讨论,比如怎么开户、税收问题、托管及交易问题、汇率问题如何解决、法规如何适用等问题。”
    可以预见,随着“沪港通”机制的正式开通,A 股在向海外投资者开放的方向上又迈进了一步。王汉锋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是大势所趋,沪港通只是其中的一步。
    拉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序幕
   《财经界》:沪港通为何选择现在这个时机推出?
    王汉锋:在欧洲路演期间,也有当地投资者问到这个问题。其实中国关于沪港通类似机制准备早在2 年前就启动了,上交所、港交所就此也已做了很多准备。随着今年4月正式对外宣布,沪港通机制也就正式公开化。
    为什么是现在?其实具体时间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方向。无论是去年、今年还是明年,沪港通类似机制把A 股逐渐向海外投资者开放,同时也允许内地居民、企业更大自由地投资于海外市场,这个方向是大势所趋。即使没有沪港通,也会有其他类似资金互动机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内地居民、企业多样化资产配置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中国面临结构转型问题,而很多见证过其他经济体转型的发达市场资金进入中国,有望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起到促进作用,它们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教训值得中国的企业借鉴。总体上说,资金流入和流出的逐步双向开放是大势所趋。
    沪港通不会是一个终点。在未来两三年内可能会推出更多的开放机制,比如由沪港通延伸到深港通,从目前的股票市场逐步到债券市场包括商品、衍生品市场的开放。
   《财经界》:沪港通机制与现有的QFII 和RQFII 机制是什么关系,有无冲突?
    王汉锋:这三个机制并行不悖。从决策层角度考虑,要使资本市场开放相对平稳、有序、可控,需要一个过渡性安排。事实上,我们在其它很多市场,包括东亚的一些市场上都看到过类似的安排,最终结果都由过渡机制转向全面开放。
    目前来说,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未来随着中国领导层对市场开放容忍度越来越高,三个机制会逐渐一体化。当然,短时间内不排除会有机制冲突,比如已有QFII 额度的人,他会觉得申请QFII 机制花费了很多成本和精力,但沪港通却减小了其相对优势。再有,相比于因沪港通机制带来交易趋向活跃、流动性增强而获益的上交所,深交所受益的时间点可能会推后。同样地,对于现在没有QFII、正在申请的人,可能会因沪港通机制将申请推迟。上述这些情况都可能存在,因为不同机制之间还是会有差别,肯定会造成投资者内部、不同的交易所内部,甚至不同的产品之间出现暂时的不太一致的地方。
   《财经界》:那么,深港通会在什么时候推出?
    王汉锋:个人预期,如果沪港通运行几个季度后比较平顺,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且投资人兴趣也比较大,深港通可能会在其开通后的一年之内开通。原因有两点:其一,沪港通开通之后,有了成功试验,深港通也就不存在技术障碍。其二,如果沪港通开通,深港通却迟迟不开,对于深圳其实是不公平的,也可能会造成部分潜在上市企业不愿去深圳上市等问题。
    A 股将呈现更加合理的市场化特征
   《财经界》:打开香港市场的连接口之后, A 股将迎来怎样的变化?
    王汉锋:香港市场与A 股投资者成分不同,从而导致两个市场的特征出现很大的差异。A 股市场的散户投资者比较多,散户交易量占到整个市场80% 以上;香港市场则相反,机构投资者占的比例较高,他们持有的市值占到60% 甚至更高的水平。因此,两个市场分别体现出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不同特征。具体来讲,A 股市场喜欢小股票的散户较多,小股票定价就比较高,大股票定价相对较低。香港市场刚好相反。
    打个比方说,有的人喜欢苹果,有的人喜欢橘子,不同的人有不同偏好。那么,喜欢苹果的人多的地方,苹果定价就会高一些,橘子的价格就相对便宜。反之亦然。
    除了投资者结构,市场制度的差异也会造成两地市场之间的定价差异。香港市场相对比较市场化,而A 股管制比较多。如在A 股股票上市、增发融资等可能会经历一个相对比较长的审批流程,灵活度相对较低。而香港市场股票的供应、限制相对比较少。
    这种情况其实也会导致A 股小股票估值进一步偏高,而香港市场机构投资者本来就不偏好小股票(因为风险比较高),同时供应还比较灵活;一旦小股票偏贵,它很容易通过股票发行、增发机制来实现股票供应,这就使得小股票要实现比较高的估值会面临相对A 股更严格的条件。
    这种特征下,沪港通机制开放,会使A 股大盘股、小盘股估值向更加正常化水平过渡。首先看大盘股,总体方向上,A 股大盘蓝筹股等会逐渐出现重估(即重新估值,估值逐渐从相对比较低估的状态到一个正常的状态)。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毕竟沪港通资金的量还不是很大,目前有额度的限制。与此同时,A 股中小盘估值也会向正常化回归。把港股开放给A 股的投资者,港股比较便宜的小股票对A 股投资者开放,这种情况下使得可投资的小股票的盘子大了很多,选择也一下子大了很多。原来只能投A 股小股票,现在也能投香港市场的一些小股票,所以内地投资者面临整体的偏小股票的供应一下子大了很多,这样就会分流了一部分资金,对A 股小股票估值会有一定拉低作用,往下重估。
    沪港通也会使A 股机构投资者比例逐渐上升,从而推动整个市场呈现出更加理性的市场化特征。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结构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现在A 股百分之七、八十的自由流通市值是散户持有的,另外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比例可能分布在基金、保险、QFII、券商理财、社保基金、私募等不同的机构,最终散户是这个市场上单一的最大类别的投资者,市场因此也就呈现出散户的一些特征。
    这就好比十个人一桌玩游戏,有8 个人只是看别人出牌而跟风,只有2 个人讲规矩、相对理性地判断。可以想象,这个市场很难形成规矩,2 个按规矩出牌的人短期内可能会被整得够呛,最终也不得不跟着别人出牌,相互博弈的心态会非常重。同样地,受散户影响较大的A 股很容易出现看着底牌相互博弈的现象,造成A股超涨超跌、助涨杀跌的现象。
    随着沪港通的到来,A 股机构投资者的占比会越来越大,他们的行为特征对市场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这些海外投资者因为经历过多种市场制度,定价方法或体系相对更加成熟,这样整个市场的表现也会呈现出更加理性的市场化特征。
    此外,开放也会促改革。海外投资者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中国监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慢慢完善,朝着一个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和机遇
   《财经界》:沪港通初期,投资者要注意哪些潜在的交易风险?
    王汉锋:沪港通现在还没开,不可预见程度其实比较高。但从投资者角度看,风险可能更多来自于股价波动。至于制度本身,因为经过多次试验、初期的准备及试运行,运营层面的风险相对不大。从试运行情况、法律方面的准备、跟投资者沟通的状况以及反馈的问题看,基本具备全面开通的条件。
    此外,投资者要注意到两个市场运营细节上的一些差异。比如交易时间上,港股交易时间更长。表现特征上也会有明显不同,不能用A 股逻辑去投资港股,也不能按港股的思路进入A 股。
   《财经界》:沪港通启动后,A 股哪些板块值得关注?
    王汉锋:这个问题比较具体。对比A 股和香港市场, 香港市场也有很多中国股票,如果把A股开放给香港投资者,他们可能不会去投已经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或类似公司,而会更多地关注在港股中找不到或者相对稀缺
的中国公司。
    目前来看,A 股公司数目有2500 多家,港股中国类公司仅800家左右。尽管沪港通初期只是开放上海交易所的部分股票,但最终A股可投资股票的选择余地显然更大,未来还会更加丰富,行业层面上也更有代表性。A 股在很多很偏很细的行业也有上市公司;而港股可能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的行业,一些小的行业可能没有上市公司。
    从具体行业进行分析,A 股大的消费性行业或最能受益于海外投资。从两个市场对比看,A 股此类公司要么数量比港股占优,要么公司质量或代表性比港股更强。以近几年增长相对稳定、持续的医药行业为例,香港市场只有几十家医药股,A 股则有将近两三百家,可选择余地、公司代表性、整个细分行业的完备程度都比港股更优一些。
另外,以前A 股很多消费性行业都很贵,经过这几年的调整,市场逐渐趋于合理化,现在A 股偏大盘的消费公司也不贵了,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大。
    而且,中国当前正谋求结构转型,经济增长的方式要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因此,与消费相关行业的机会也将更有持续性。


关键词:沪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