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界杂志 > 2015年第九期 > 封面文章 > 正文

一带一路:靠什么撑起国际合作?

摘要:肖金成:“一带一路”战略依托亚欧大陆桥与海上通道,中国将与沿线各国加大在资本、产业、技术等领域的开放与合作,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共同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靠什么撑起国际合作?
 
——专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 肖金成
 
 

    经济全球化带来全球贸易、投资格局的调整,也让亚欧国家进入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作为这一区域中增长最快的代表,中国此时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具有怎样的意义?中国经验,能为亚欧国家的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哪些智慧?穿越时空,不断延伸的丝路将靠什么撑起中国对外合作的共赢梦想?
    近日,《财经界》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肖金成。他指出,开放、合作、和平、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依托亚欧大陆桥与海上通道,中国将与沿线各国加大在资本、产业、技术等领域的开放与合作,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共同发展之路。
    不过,他同时强调,要促进国际区域互惠共赢的合作,仅仅依靠一个国际区域合作框架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参与国之间建立起互信关系,以真正开放的心态拥抱未来各个层面的合作,未来十年,将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
    这十年,也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层次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首个国际区域合作战略,国内各省市都应参与其中,不存在哪个省在里面、哪个省不在里面的问题。同时,当政府主导下的国际合作框架搭就,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应该积极参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将推动国际区域合作进入更加稳固、互信融合的常态化发展阶段。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部署,宏观经济研究院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地研究,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也参加了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一带一路”从历史到现实的必要性、现状与问题以及现在需要突破的重点等内容。“现在, ‘一带一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已进行实质性运作,通过3年时间,就可以把合作的框架初步搭建起来。”肖金成说。
 
    全方位开放
 
    《财经界》:中国已经实施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两大区域战略,为何还要推出“一带一路”构想,它们的意义有何不同?
    肖金成: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盟期间又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这两大构想构成了“一带一路”战略,相较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内区域战略,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国际区域合作战略。换言之,这是中国实现全方位开放的一个重要举措,区域合作范围也更加广阔。
    当前,国际环境正发生重大变化,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以WTO为主的多边合作机制进一步遭到削弱,亟需建立国际区域合作新架构。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应开辟新的路径。梳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的路程,对外开放的层次已经得到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额在世界位居前列,不仅引进来,也已经走出去,名副其实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但也不可否认,从开放的对象来看,中国主要是面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以2013年为例,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加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进出口额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8%。
    因此,如何突破中国对外开放的短板,实现与更多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和平发展,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按照“一带一路”战略的整体部署,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将从东西两个方向拓展对外开放。向西将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更多面向西部的中亚、西亚、欧洲国家以及与非洲的经贸合作,深化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向东将顺应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趋势,在面向亚太地区及西方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开放上,通过参与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与水平。
 
     如何互补
 
    《财经界》:除了开放的心态,合作的稳固前提是找到一个利益聚合点,您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可在哪些方面形成需求互补?
    肖金成:“一带一路”依托亚欧大陆桥与海上通道,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涵盖中亚、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美洲和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
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经济互补性都很强。总体来看,在对外投资、自由贸易区建设,拓展海外市场、扩大能源资源进口、产能合作等方面都有深化经贸合作的需要。
    具体层面上的合作则应各有侧重,如东南亚地区在农业、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以及电子商务等领域;中亚、西亚在提升基础设施和推进加工业发展上;南亚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铁)、扭转外贸逆差、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非洲在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减贫、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领域,均有引进我国产业、技术、资金的需求,在推进本国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对华贸易规模上有着较大的合作空间。
    《财经界》:“一带一路”战略推出后,得到沿线国家的普遍认可,甚至还未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就已经得到很多国家的欢迎。但也有来自国际上的质疑,比如您提到的产业合作,就有“中国转移过剩产能”的声音,您对此怎么看?
    肖金成:先从产业合作看,认为中国产能过剩本身就是一种误解,事实上我国的产能并不过剩,也不落后。一国的产能不只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而是包括国际需求。国际经验早已表明,产业合作的实质是出于结构调整的需要,是为了满足输入国的需求以使其加快工业化进程。去年年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产能合作第一次对话就确定了16个早期收获项目和63个前景项目清单,涉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能源、电力、矿业、化工等领域。不仅如此,哈方还提出希望在食品、轻纺、家具、建材、农业、旅游等领域开展产业合作。
    不过,值得重视的是,国际合作中应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工业必然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中国在这方面已有深刻的教训,所以,在与沿线国家产业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输出资本与产业,更要在输出先进技术与发展经验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国内各省都是核心支点
 
    《财经界》:今年3月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重点圈定了包括新疆、福建两个核心区在内的18个省。这样的划分是不是说我国其他省份就不需要参与了?
    肖金成:这样的划分的确造成了一定的误解,被点到名的省份觉得受到重视,没点到的感觉受到冷落或被遗忘了。事实上,对于“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国际区域合作战略,需要各省的共同参与,此次之所以在《愿景与行动》中有这样一个区域划分,并不是说谁重要、谁不重要,而仅仅体现了一些省区的区位优势。
    比如,新疆和八国接壤,尤其与中亚五国联系非常紧密,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新疆出境,沿途有很多国际大通道,地理位置很重要,所以具有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福建也是如此,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沿海港口很多,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因此,区位重要性决定了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性。区位优势还体现在国际次区域合作(即相邻国家地区和地区之间,或是相邻国家的地区和相邻国家之间的合作)方面,新疆和中亚五国以及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朝鲜韩国外蒙的合作,云南、广西等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相邻地区的合作都属于这一范畴。
    除了区位优势之外,非核心区其实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国际区域合作,与核心区几无差异。《愿景与行动》中已经明确指出未来合作的重点方向,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农业及能源等相关产业的合作,以及促进投资与贸易的便利化等,这些合作内容与区位并没有太大关系。以产业合作为例,核心区的企业可以参与,非核心区省份的企业只要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样也能通过“一带一路”这一国际合作架构扩大对外贸易。
    其实,这也是“一带一路”的另一层含义,在国内开辟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过去,我们的国际合作主要在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开展得不是很充分,现在则把各个省份都纳入其中,让大家都成为推动对外开放的重要角色,共同承担起推动国际合作的重任。 
    《财经界》:过去,中国“走出去”不外乎到国外并购企业、收购矿山、搞资源性开发和工程承包等方式,那么,在“一带一路”这一新的国际区域合作架构中,我们需要如何创新合作模式?
    肖金成: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未来,我们生产的产品不仅欧美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更加需要,而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看,他们普遍面临资本短缺的状况,目前已在筹建亚投行、设立了丝路基金,希望借此满足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巨大缺口的资本需求。比如修铁路,不应仅限于以前的劳务输出,更应该提供贷款和技术,帮他们搞设计和规划。也就是说,应由原来仅仅是劳务层面的合作,转向投资、技术、产业等全方位的合作。
此外,要尽快帮他们改善投资环境。现在,沿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受基础设施、人才、经验等因素所限,吸引外资的能力非常欠缺,而在这方面,中国也曾走过一段很艰难的路,才积累了一些颇有成效的经验。比如,通过建设特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这样的载体来吸引外资,最终推动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所以,借鉴中国建设开发区的经验,可以通过政府层面的沟通,先让我们的园区“走出去”,与沿线国家签订共建园区的合作协议,将来再通过贸易或其他方式进行补偿。这样的合作,不仅能帮助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来改善投资环境,也会带动中国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到园区的建设,在帮助沿线国家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
 
    企业是未来合作的主体
 
    《财经界》:就您目前所了解的信息,中国目前对于“一带一路”的实施进入什么阶段?中国企业什么时候可以大规模“走出去”?
    肖金成:当前,大的国际合作框架已经搭就。截至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参与发起筹建亚投行,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也已设立。
    我个人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短期是指从今年起3年内,把国际合作的框架初步搭建起来,签订各个层面的合作协定,国家层面主导的如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等重大项目确定并开始实施,这其实也是一个准备和实施的过渡阶段。
    中期是指2018-2025年,在这个阶段,国际合作框架已经搭建完成,国家层面的重大项目也已竣工完成,开始启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面合作。
    2025年后则进入长期合作阶段,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起更加稳固的互信关系,成为互助共赢的共同体。
   从这个时间表上可以判断,短期和中期加起来十年时间,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而当国家层面的合作完成以后,就是企业全面发力、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财经界》:作为推动“一带一路”的主体力量,企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肖金成:企业走出去,一是要有雄厚的实力。因为国际舞台上高手如云,加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没有足够的实力根本无法抵挡无处不在的投资风险;二是企业的产品能满足国际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东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巴基斯坦需要的产品一定具有不同的档次;三是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商品自身的价值。过去,我国很多企业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靠订单来生产,实际上是为别人代工,未来“走出去”的企业应体现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还有一点值得强调,企业成为未来“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角色,并不是说政府可以完全放手。作为引导者,政府应尽可能优化国际合作环境,以降低企业“走出去”的风险,比如协助企业了解所投资国家的政策、法律;在金融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提高企业产品技术的研发能力等。
 

关键词: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