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超3.6万亿元
共享经济大有可为
共享单车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共享充电宝让人们出门在外免于“电池焦虑”,共享办公降低办公成本……共享经济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近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36881亿元,同比增长约9.2%,增速较上年明显提升,继续呈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
在线服务蓬勃发展
防疫期间,外卖餐饮、预约家政、生鲜电商等在线服务领域蓬勃发展,通过平台预约和购买服务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方式。《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共享型服务和消费继续发挥稳增长的重要作用。
从共享型服务的发展态势看,2021年在线外卖收入占全国餐饮业收入比重约为21.4%,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的角度看,2021年在线外卖人均支出在餐饮消费支出中的占比达21.4%,同比提高了4.4个百分点。此外,网约车客运量占出租车总客运量的比重约为31.9%,共享住宿收入占全国住宿业客房收入的比重约为5.9%。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服务经济与互联网研究室主任刘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共享经济发展初期,主要是耐用品如房产、汽车使用权的分享,因而生活服务、共享出行、共享住宿等领域增长很快。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增长,共享经济在生活服务业中的渗透率已经很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院长孙宝文说,整体看,共享经济在经历早期“野蛮生长”之后,正逐渐回归理性。持续跑赢同期国民经济,也体现了其作为数字经济典型代表的活力。
业内人士指出,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在保市场主体、促进灵活就业、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消费侧向生产端延伸
从总量看,2021年,中国共享经济全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和直接融资规模都有较大提升。但从具体结构来看,不同领域的共享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突出。其中,办公空间、生产能力和知识技能领域共享经济发展较快,交易规模同比分别增长26.2%、14%和13.2%。
“这反映出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创新商业模式,正在从消费侧向生产端加速延伸和扩散,知识、技能、办公空间、生产能力等要素的共享就成了必然。”刘奕认为,共享经济向生产领域的拓展、渗透和融合,将重塑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极大改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推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开放平台资源,推动公有云资源共享,打造共享生产新动力。探索生产资料共享新模式,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按照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生产资料共享。健全适应共享平台灵活就业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开展“共享用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要探索生产资料共享新模式,盘活空余云平台车间厂房等。
在共享理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结合自身情况,探索通过共享库存、共享用工、共享办公等方式,节约企业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贸流的有机配合。
市场秩序将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针对共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一系列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出台,共享经济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持续完善,共享经济市场制度建设步伐加快,监管执法力度加大,共享经济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2021年,《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施行,加之此前出台的《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数据安全治理开启新篇章。已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修正草案)》直接回应了平台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针对网约车、共享医疗、直播电商等行业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更精细化的治理举措。
《报告》指出,中国共享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如共享经济平台在参与主体、价格行为、用工管理、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合规化水平亟需提高,平台企业存在数据过度收集甚至是非法收集、数据滥用、数据泄露等多种潜在风险,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高的合规成本等。
刘奕说,平台须在全面履行公平竞争、劳动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安全风险管理等方面努力践行主体责任,“新发展格局下,随着共享经济在更多领域不断渗透、创造出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共享经济仍有很好的增长前景,在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共享经济将大有作为。”
专家指出,“十四五”中国共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共享经济在生活服务和生产制造领域的渗透场景将更丰富。随着共享经济的全面发展,平台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制度体系将加快完善,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将进一步明确。同时,从政策导向看,发展共享经济将成为提升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实效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