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界杂志 > 2016年第十二期 > 封面文章 > 正文

激发社会双创活力 建设区域双创中心——成都市发改委着力推进双创工作纪实

成都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行动,着力清障搭台、优化服务,确立了实施一个计划、搭建两个平台、构建三类载体、推进四项任务的1234”双创工作思路,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城市创新创业日趋活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加快形成,“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创新创业、成都都成”的城市品牌日益响亮,双创工作获得国务院表彰,创新创业正成为成都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新引擎。

 

成都实践  硕果累累

 

加强“双创”顶层设计,以“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为主线。201528日,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同时,首场“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亮相,犹如一根火柴划过,在成都湛蓝的天空下,点燃了无数创新创业者的梦想。时任成都市市长唐良智在启动仪式上宣布要“筑创新创业之城”,让成都成为“创业之城、圆梦之都”,让创客在成都“创新创业、成都都成”。

一年多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等顶层设计,规划建设73平方公里成都科学城,启动实施《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年)》并升级出台《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制定《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成都新十条),出台“成都人才新政十条”……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台7大类50余项政策,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让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的成都创客吃下了“定心丸”。2015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4.86万户,同比增长33.79%,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29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6545.93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4.8个百分点,新增科技型企业1103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58亿元;专利申请量77538件,同比增长近2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9791件,同比增长35%,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23位;内外资本加快布局成都,2015年来自市外的新增投资人86747名,占新投资总人数的 75%;吸纳市外注册资本 3635.84亿元,占新登记企业注册资本的 57.17%20161-8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1.5万家、增长31%,其中科技型企业新增916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达5740亿元;全市技术交易额突破180亿元,专利申请总量63270件,同比增长58.45%,其中发明申请量25802,同比增长64.0%

营造“双创”新生态,搭建“菁蓉汇”、“创交会”两大平台。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成都的书记、市长、校长,每次都会现场为创新创业者“站台”,成都创客的新生活方式就是参加“菁蓉汇”活动。

建设创新创业之城,政府必须完善“通道”、搭建平台,更好地把有钱人的口袋和有智慧的脑袋结合起来,让资金、人才、信息等各种创新创业要素和资源充分流动、有效运转起来,发挥出更大的效益,而“菁蓉汇”正是这样的一个平台。截至今年8月,成都市已举办“菁蓉汇”系列活动超过200场,并走进了硅谷、首尔和中关村,带动成都市各类创新创业机构开展创新创业活动1900余场,40万人(次)参与,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周涛、全国首个高校大学生创业挂牌上市“第一股”——面聊等一大批创新创业之星脱颖而出。

如果说“菁蓉汇”是一个扎根本土、面向全国的创新创业平台,“创交会”则是一个打开窗口、面向全球、视野更大、格局更广的创新创业交流、展示、交易平台。成都筹划举办了全国首个全球性创新创业交易会,今年6月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参加交易项目超过3000个、交易额达到185.1亿元,全方位、全要素、深层次、多角度展示了全球创新创业新趋势和新成就。

“菁蓉汇”和“创交会”不仅在成都全社会形成了推动创新创业的强大气场,更让创新创业成为成都又一个响亮的城市品牌。

 

创新创业 成都都成    

 

建设双创新高地,打造双创引领区、集聚区、特色区三类载体。创新创业是高风险的事业,需要有遮风避雨、精心呵护的所在,需要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筑创新创业之城,必须强化基础,增强承载力。这个基础和载体,就是创新创业孵化器。

成都市制定出台《成都市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着力建、转、改并举,重金资助创新创业载体,逐步形成3个双创载体引领区、M个双创载体集聚区及N个双创特色区的“3+M+N”双创载体空间格局。全市各类双创载体210家,载体面积1540万平方米,其中36家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

3”个双创载体引领区是发挥引领作用的主干。包括支持成都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按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战略定位,打造成都市创新创业核心引领区;加快建设成都天府新区“天府菁蓉中心”,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优化郫县 “菁蓉小镇”规划布局,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小镇,其中由德源镇闲置厂房转型而成的菁蓉小镇,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吸引了上万“蓉漂”创客在此创新创业,6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昔日“空心小镇”变为今日“创客天堂”。

M”个双创载体集聚区,则如同一个个繁茂的枝干。武侯区联合四川大学建设的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成都高新区联合电子科大建设的“一校一带”、金牛区联合西南交大建设的环交大智慧城、青羊区联合西南财经大学建设的环西财财经智谷等,正在成都的创新地图上日渐增多。

N”个双创特色区将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优势化的细分。鼓励各区(市)县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领域,发展专业化双创特色区,服务实体经济。蓉创茶馆、创业场、明堂文创中心、成都创客坊等一批独具成都特色的双创特色区日益蓬勃发展。四川大学、郫县(菁蓉小镇)、中国电信(成都)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成都跻身为“全国十大创业城市”和“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城市”。

激发双创新活力,明确四项主要任务。“要把全面创新改革这个‘一号工程’作为成都市推动科技创新的统揽,全面贯彻中央和四川省委要求,深入落实成都市委全面创新改革《决定》和全市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按照‘12345’总体思路和三年率先形成可复制经验、五年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引领型发展的进度要求,举全市之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在出席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暨“2016创交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总结大会时表示。为此,成都明确了激活资源、集聚要素、强化保障、营造环境四大任务,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创新创业力量,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融资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插上资本的“翅膀”,通过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打造 “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推进“创新创业、成都都成”。

创新驱动战略,首先是人才战略。成都瞄准高端人才的国际定价、聚焦创新创业的关键节点,出台“成都人才新政十条”,就引进、培育、扶持、服务人才等四大关键环节,提出十条重大举措,实施人才投入“倍增”计划,设立不少于20亿元的人才专项资金,探索建立“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模式,开展人才招揽“海外行”、“高校行”、“城市行”行动,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对在蓉新领办企业的“千人计划”入选者、海外留学人员等给予创业资助,着力把成都打造成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的西部人才核心聚集区。激励青年大学生创业,鼓励在蓉高校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创业学院、创业俱乐部,分别设立大学生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和大学生创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青年大学生到孵化载体创新创业。

金融是撬动创新的重要杠杆,成都改财政资金传统“拨”的方式为“投、贷、贴”方式,利用市场机制,为创新创业引入源头活水。设立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各类金融扶持基金,扩大成都市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规模,设立2.3亿元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联合社会创投机构、大学等共同出资设立9支天使投资基金,规模达9.08亿,财政资金放大4倍。深入实施“成都经济证券化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推动设立成都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科技创业证券公司等创新型金融要素交易机构。鼓励相关高校依托校友会资源,建立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股权众筹基金。目前成都市成功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已累积达到146家,累计实现融资10.3亿元。

56所高等院校、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33名两院院士……成都这座城市创新基因里充满了动能之源。

如何打破高校院所与地方“两张皮”,让分布在城市创新体系之中的科研资源变创新资本?成都市聚焦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大胆探索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今年6月,出台“成都新十条”,在全国率先开展“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的科技成果体制改革,目前,100余项专利分割确权,30余项专利正在分割确权,创办企业将达20余家。今年,成都已先后与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4所在蓉高校签订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与中科院成都分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都科学城引进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成都精准医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轨道交通、信息安全等5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通过体制机制拓新,建强、激活创新主体,破解了“谁来创新”的命题。

同时,成都还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市场监管的盲点,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创新生态环境上的作用,着力在解决保障创新问题上实现突破。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金融支撑、开放合作“四大战略”,强化政策、组织、法治、服务和舆论“五大保障”,积极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

 

多措并举 精准施策

 

作为成都市双创工作的主要推动部门,成都市发改委利用资源整合、强化创新能力、推进高技术产业链、引导新兴产业集聚、拓展融资渠道等举措,打出了一套精准施策的政策“组合拳”。记者采访梳理发现,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突出亮点:

一是坚持整合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申报建设工作。截止目前,成都市发改委已推动组建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56个,覆盖新型显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精密模具、信息安全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有力地增强了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能力、技术辐射能力和产业创新服务能力。

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申报和建设力度,全市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数量由2009年的13家增加至27家,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实施了一批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通过财政性资金引导带动企业加大创新能力建设投入,有力地促进了龙头企业研发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

三是积极推进构建区域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链。依托国家民用航空、生物、信息、软件、新能源和高技术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以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产业振兴及结构调整专项为抓手,推进了一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在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信息安全、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等领域实现了众多关键性重大技术突破,取得众多专利,促进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是积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引导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了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区域重大应用示范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试点项目建设,通过采取首台(套)应用补贴、制造方/应用方联合应用示范等方式,从应用侧培育新兴市场,推动成焊宝玛、普仕宁江、天奥电子等企业实现制造或服务市场向省外拓展,促进了“速递易”等创新业态的发展。

五是着力拓展创新创业融资渠道。成都市发改委主动承接国家财政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补改投”政策,积极开展新兴产业参股创投基金的申报组织工作,近年来争取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复设立3只新兴产业参股创投基金,累计争取国家、省两级财政参股资金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新兴产业5.065亿元。去年以来成都市发改委积极承接国家新兴产业“双创”三年计划在成都的落地实施,以国家新兴产业工程包和专项建设基金为抓手,组织推进实施了一批双创载体、服务平台及互联网+和大数据创新发展项目。

六是继成功牵头组织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成都分会场活动,今年按照全国双创活动周组委会和四川省、成都市安排部署,成功举办了2016年双创活动周成都活动。成都市双创活动周设菁蓉镇为主会场,各区(市)县和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同步举办。双创活动周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主题,重点突出创业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牵引作用,大力宣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鼓励支持创业创新的理念,充分展示交流全市各区(市)县、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推进创业创新的成效和经验,引导社会各界通过亲身感受和广泛参与,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了关注双创、支持双创、参与双创的浓郁氛围,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高潮。据初步统计,双创活动周期间,全市共举办各类双创专题(专场)活动159场(含省直部门在蓉组织实施的42场活动),直接参与活动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活动辐射人数达60万以上,发布或签约了一批重大项目(平台),一大批创业创新项目成功实现投资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