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由国家都市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库(上海)主办的“第一届全国莴苣种质资源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研讨会暨2025年度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系列讲堂”在上海成功召开。
这场高规格、全产业链的行业盛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莴苣研究顶尖专家学者、技术先锋、企业代表及行业管理者,旨在推动莴苣学科的深度交流与协同进步,全面提升科研成果服务产业的能力,加速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标志着我国莴苣领域系统性、全国性的创新平台正式建立。
小蔬菜,大战略——为莴苣装上“中国芯”
莴笋清脆,生菜爽口,作为重要的叶用和茎用蔬菜,莴苣在我国的蔬菜供应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以及气候变化、耕地资源紧张等挑战日益严峻,市场对莴苣品种的抗逆性、品质、产量和周年供应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都市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库(上海)作为此次大会的主办方,正是我国保存与利用都市特色作物遗传资源的关键平台,此次牵头举办全国性会议,彰显了其在推动特色作物种业创新上的责任与担当。
全链赋能,从实验室到餐桌的深度对话
本次研讨会内容设置丰富而深入,紧密围绕莴苣从“资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核心环节,展开了一场思想与智慧的碰撞。1. 前沿报告:解码莴苣的“生命蓝图”在主题报告环节,多位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带来了精彩分享。议题覆盖:
“摸底与保种”:系统介绍了我国莴苣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现状以及未来策略,强调了对特色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进行抢救性收集的重要性。
“解密与设计”:聚焦多组学技术与基因功能分析,专家们分享了如何利用基因组、代谢组等前沿技术,精准定位控制产量、风味、抗病性的关键基因,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导航图”。
“抗逆与优品”:在逆境生物学与品质调控板块,报告深入探讨了莴苣如何应对高温、干旱、病害等胁迫的生理与分子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育种和技术手段提升其营养价值与口感风味。
“智能与高效”:关于机械化与智能化生产的讨论,则描绘了未来莴苣种植的现代化图景,包括智能水肥管理、无人机巡检乃至机器人采收等技术的应用前景。
2. 产学研:打破壁垒,共促成果落地本次大会,有一家企业迎来了与会嘉宾的关注,上海菲米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植物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从2020年起,菲米善一直致力于植物底盘生物的寻找,2021年,选定紫叶莴苣作为底盘生物并与上海市农科院基因所经过数年的合作,成功从2000多个生菜品种中遴选出最适合企业开发需求的种源“缤纷1号”,并已经于2023年3月,完成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科技成果交易,获得15年的种权独占许可。从种子、种植,到产品进入市场营销,经过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加持,“缤纷1号”植物多酚含量高,自然光照下着色良好,已实现产业化大规模种植,紫馚®天然植物精华应运而生。
从普通紫叶生菜中,使用非转基因方法开发和利用具有高生物活性及健康益处的多酚类化合物(紫馚®精华),研发出了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组合,在紫叶生菜中显著提高了有益健康的多酚(花青素、菊苣酸、尤其是绿原酸和槲皮素衍生物)化合物的产量,让普通生菜变成了高功效的天然功能性食品,紫馚生菜次级产品,同时可应用到食品、饮品、化妆品、饲料等不同领域。
本次大会上,菲米善携紫馚®系列产品亮相,固体饮料、功能性饮料、果汁、酒、饼干,各类产品琳琅满目,由菲米善开发出的多馚宝宝系列预混料饲养出来的多酚虾、多酚猪肉、多酚鸡蛋等,也在品鉴会上受到了与会嘉宾的欢迎。菲米善深耕植物绿色制造,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以天然植物为技术载体,用合成生物学基因调控的方式,大幅度提高植物功能性物质的产量和生物利用率,广泛应用于医药,健康,农业,林业,能源,环保,材料等产业,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制造和生物经济生态圈。
凝心聚力,共绘中国莴苣产业新未来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国莴苣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更明晰了产业未来的创新方向。通过深入的研讨与直观的展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未来莴苣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藏种于技、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路径。会议在闭幕式上发出了倡议,呼吁全国同行加强协作共享,构建莴苣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聚焦产业需求,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成果转化,让创新品种与技术更快惠及农民与消费者。首届全国莴苣种质资源大会虽已落幕,但中国莴苣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征程才刚刚启航。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的强劲赋能下,这片小小的绿叶必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为保障蔬菜供给、丰富百姓餐桌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菲米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