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界杂志 > 2014年第九期 > 封面文章 > 正文

实现一体化 三地要下“一盘棋”

摘要: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要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探索打破行政分割,建立三地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三地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三地“一盘棋”的新局面

  今年以来,京津冀一体化话题持续发酵,一度成为多区域协同发展的最强音。无论是三地频频签署多项合作框架协议,还是京津冀规划将于近期出台的报道等诸多细节,都让人们着实感受到了京津冀一体化主战场的火热。

  那么,面对京津冀一体化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找准切入点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在接受《财经界》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国家完成顶层设计后,三地要合理分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注重协同发展是关键。首当其冲要着力解决好交通、税收、产业转移、区划分割等核心问题,逐步实现三地“一盘棋”的新局面。

  注入“国家动力”

  有人说,2014 年将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破题之年。今年以来,中央高层动作频繁,力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2014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上,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并要求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

  今年3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4 月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赴河北调研时指出,要求积极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

  日前,又传来新的消息,国务院已经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由张高丽担任该小组组长。

  一时之间,“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等词汇就频频出现在政府报告以及新闻媒体上。种种迹象体现了中央加速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决心。让北京、天津、河北的广大干部群众倍感兴奋,一石激起千层浪,三地加快了推动协同发展的步伐。

  协同是关键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与此相关的词汇也变得耳熟能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人对京津冀一体化都略有了解,但其重要内涵和意义却鲜为人知。

  陈耀表示,长期以来,由于“中心”的“极化效应”,包括资本、人才等优质要素都源源不断流向京津大城市,而处于“外围”的河北省不仅没有得到京津的辐射带动,还因行政区划的分割在环京津周边形成了一条众人瞩目的“贫困带”。在河北省62 个贫困县中,有13 个分布在北京周边,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灯下黑”或“大树底下不长草”。

  陈耀说,所谓京津冀一体化,其主旨就是要促进三地合理分工、协同融合、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依托京津双核辐射带动周围河北

  乃至北方区域共同发展。因此,消除二元结构,缩小河北与京津的发展差距,理应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换言之,未来判断京津冀一体化成效的一个标准主要看河北的发展,如果河北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尤其是环京津贫困带依然存在,就不能算成功。当然,京津冀一体化也不能理解为三地发展水平要均等化,作为“中心”的京津与河北的发展差距未来也很难消除。

  陈耀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之所以成为重大的国家战略,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乘数效应”,提升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使其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继而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

  短板犹存

  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已经提出了多年,但时至今日,京津冀一体化的相关规划暂未出台,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人们已感觉到京津冀一体化实施起来的不易。在我国区域经济的板块中,同时囊括两个直辖市协同发展的案例还是第一次尝试,而且三地发展程度不一也给协同发展增加了困难。

  当前,京津冀一体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同时三地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挑战,想要京津冀真正的协同发展还需要补齐各种短板和打破很多限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着哪些短板呢?陈耀告诉《财经界》记者,目前,在京津城市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园区共建以及对口支援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紧邻京津的一些市县出现了“贫困带”的严重现象,对于河北贫困县的帮扶存在着分工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其次在三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投入上也存在着不均等的情况,这就造成了三地交界区域“断头路”的出现。由于优质的社会公共资源大多集中在北京和天津,造成了大量人员涌入两地,加剧了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京津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对于促进三地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京津城市的功能疏解和河北承接转移产业上的进度并不明显,归根结底是三地的对接工作没有做好。

  陈耀表示,行政区划分割和行政级别的不对等,是造成长期以来京津冀区别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商品贸易不畅的重要原因。目前,各地盲动和“对接无门”的现象时常出现,如不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工作会很难有序开展。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税收分享机制没有建立也成为一大短板。地方政府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中,最关心的是税收问题。京津冀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疏解北京城市功能所造成的财税损失不应当由北京独自“买单”。因而,协调区域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税收分享机制应当成为当前推动的重大课题。

  出路何在?

  看到如此众多的问题,客观面对是前提,如何解决是关键。而解决问题需要对一体化标准和目标有一个正确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的指引下,对症下药,京津冀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

  陈耀认为,河北“贫困带”的存在会阻碍一体化的进程,因此,加大对河北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贫困县的帮扶是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另外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投入,实现三地交通以及通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和基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以交通为例,据了解,目前,京津冀三地之间还存在着很多“断头路”。河北省的燕郊开发区与北京市通州区只有一河之隔,每天早上有30 万人从燕郊出发,奔波20 公里,涌向北京上班。虽然当地修建了多条道路,但是由于与北京不对接,都止于潮白河边。北京通向燕郊徐尹路潮白河大桥仍待打通。

  对于城市功能疏解的问题,陈耀表示,实现京津冀一体化要必须发挥好京津双核的中心作用,目前重点是治理好非核心功能过度集聚造成的大城市病,通过在周边建设若干副中心和卫星城,增强其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同时带动京津周边地区获得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加快消除环京津贫困带。

  需要注意的是,大都市圈根据其规模和辐射范围,会形成发展水平呈梯度分布的圈层结构。作为首都经济圈核心城市的北京,一方面要治理“大城市病”,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发展相对不足的问题。北京市的中心城区与郊区县发展也很不平衡,已规划建设的几个新城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这些地方依然存在较大的人口和产业发展空间。所以,在北京疏解非核心功能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到近郊圈层地方的需求,然后才是周边远郊地区的需求,“舍近求远”不符合梯度转移的一般规律。

  谈及三地对接工作该如何进行时,陈耀认为,京津冀三地政府要在平等协商、强化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指导下,按照中央的部署和顶层设计,做好各自的具体规划和三方对接工作。

  陈耀建议,应尽快建立京津冀三地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布三地的发展规划、产业企业迁移动向和意向、承接地资源禀赋和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措施等等,避免各地盲动和“ 对接无门” 现象, 提高转移与承接的效率。

  此外,还要鼓励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开展京津冀合作的对接活动、学术论坛和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但是,京津冀一体化单纯依靠三地之间的自主合作对接,其效果是有局限的,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有效干预。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要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探索打破行政分割,建立三地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三地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三地“一盘棋”的新局面。

  “希望这一轮京津冀一体化,能够像中国(上海)自贸区那样,拿出一些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方案,使京津冀‘一号工程’取得一些重大的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陈耀对京津冀一体化充满了信心和期盼。

 

关键词:一体化,京津冀